近年來,大腸癌發病率上升引起廣泛關注。要了解大腸癌的形成和預防,我們需要先認識腸道微生態系統。在健康的腸道中,好菌和壞菌會保持平衡,共同參與食物消化、營養吸收和免疫調節等重要生理功能。然而,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可能引發慢性炎症,導致腸道內膜異常生長,形成瘜肉,最終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瘜肉主要分為非腫瘤性和腫瘤性兩類。非腫瘤性瘜肉,例如增生性、發炎性和錯構性瘜肉,通常良性無害。相比之下,腫瘤性瘜肉,包括腺瘤和鋸齒狀瘜肉,具有潛在的癌變風險。瘜肉的大小與其惡性轉化的可能性成正比。儘管並非所有瘜肉都會發展成癌症,但大多數大腸癌確實源於瘜肉。因此,及時發現和處理瘜肉對預防大腸癌非常重要。
大腸癌的發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雖然瘜肉可能出現在任何人身上,但50歲以上人群更為常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肥胖、缺乏運動、吸煙和過度飲酒,都會增加大腸瘜肉的風險。家族病史也扮演重要角色,若直系親屬有大腸瘜肉或大腸癌病史,個人風險會相應提高。此外,某些慢性炎症性腸道疾病例如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也會增加患者發生瘜肉及腸癌的機率。
鑑於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大腸鏡是診斷和預防大腸癌的重要工具。檢查過程中,醫生會利用一條長約1.6米、直徑約1.3厘米的柔軟內鏡,從肛門進入大腸內部。通過內鏡末端的鏡頭,可以在螢光幕上清楚觀察從肛門到盲腸的整個大腸黏膜。檢查前,患者需要進行充分的腸道準備,包括服用清腸藥物和採取低纖維飲食,以確保腸道清潔,提高檢查的準確性。在檢查過程中,醫生不但能夠發現異常,還可以同時進行多種治療,如止血、切除瘜肉、抽取組織作化驗、痔瘡結紮等。但在某些情況下,如瘜肉數量過多或體積過大、明顯癌化、腸道清潔不充分或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等,可能無法進行即時切除。檢查後,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提供進一步的建議,包括是否需要定期覆檢,甚至進行大腸切除手術。
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是預防大腸癌的關鍵步驟。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仍然是維護腸道健康的基石。通過積極的預防和監測措施,我們可以顯著降低大腸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