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不只是「吃壞肚子」? 了解潛伏在你胃裡的隱形殺手

 胃炎不只是「吃壞肚子」? 了解潛伏在你胃裡的隱形殺手

胃是消化系統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負責分解蛋白質和幫助吸收營養。但現代人生活忙碌,飲食不規律,使得「胃炎」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疾病。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的現象,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輕則造成不適,重則可能導致潰瘍甚至胃癌。胃炎的發生與胃黏膜受損有關,而導致胃黏膜受損的原因眾多,主要可分為「急性胃炎」與「慢性胃炎」兩大類。

急性胃炎通常是短暫的,可能因一次性刺激而突然發作。例如,過量飲酒、食用過於辛辣的食物,或是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都可能直接刺激胃黏膜,引發急性發炎。此外,嚴重的身體壓力(如大手術、燒傷或嚴重感染)也可能導致「壓力性胃炎」,使胃酸分泌異常,侵蝕胃壁。
 

慢性胃炎則是一種長期、反覆發作的炎症,最常見的原因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這種細菌會破壞胃黏膜的保護層,使胃酸直接侵蝕胃壁,久而久之可能導致胃潰瘍,甚至增加胃癌風險。其他如長期飲酒、膽汁逆流、自體免疫疾病(如惡性貧血相關胃炎)等,也可能引發慢性胃炎。
 

胃炎的症狀因類型和嚴重程度而異。急性胃炎通常表現為突發性的上腹部劇痛,伴隨噁心、嘔吐,甚至可能吐出帶有咖啡渣狀的物質(表示胃出血)。部分患者也會感到腹脹、消化不良,尤其在進食後症狀加劇。
 

慢性胃炎的症狀較為隱匿,患者可能長期感到上腹部隱隱作痛,尤其在空腹時更明顯。此外,飯後容易飽脹、頻繁打嗝,食慾逐漸下降,體重也可能減輕。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胃炎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導致胃黏膜萎縮(萎縮性胃炎)或腸化生,這些都是胃癌的前期病變,不可輕忽。
 

最準確的診斷方式是「胃鏡檢查」,醫生可透過內視鏡直接觀察胃黏膜狀況,並在必要時採集組織進行病理分析。此外,「幽門螺旋桿菌檢測」也很重要,常見方法包括呼氣試驗、糞便抗原檢測或胃鏡採樣。
 

治療方面,若確認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通常會採用「三合一或四合一療法」,結合抗生素與質子泵抑制劑(PPI)來殺菌並減少胃酸分泌。若是藥物引起的胃炎,則需調整用藥,並搭配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對於症狀較輕的患者,醫生可能會開立制酸劑或H2阻斷劑來緩解不適。
 

除了藥物治療,調整生活習慣更是預防胃炎復發的關鍵。飲食上應避免過度刺激的食物,如辛辣、油炸、咖啡、碳酸飲料等,改以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例如蒸魚、燕麥粥、燉蘋果等。此外,規律進食、避免暴飲暴食,以及戒煙戒酒,都能有效減少胃部負擔。
 

壓力管理同樣重要,因為長期焦慮會影響胃酸分泌,加重炎症。適度運動、瑜珈或深呼吸練習,都有助緩解壓力,維持胃部健康。
 

胃炎雖是常見疾病,但若忽視不理,可能演變成更嚴重的胃潰瘍或胃癌。因此,一旦出現持續性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找出病因並對症治療。同時,養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才是遠離胃炎的根本之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