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預防病毒性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

在疫情之下,市民都特別注重衛生,處理食物就更加小心,除了有機會病從口入感染新冠肺炎,進食未經妥善處理好的食物,亦會誘發急性腸胃炎。急性腸胃炎可由多種不同病原體引起。常見病原體包括病毒(如諾如病毒及輪狀病毒)和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門氏菌)。病毒引發的腸胃炎在香港全年都會發生,但冬天較為活躍,任何年齡人士都有可能染上。

如果飲食不潔、吃下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不合衞生的煮食程序、用不潔的煮食器皿、吃下室溫下存放的食物,會容易引致急性腸胃炎,即是胃黏膜和腸黏膜發炎,一般由細菌或病毒感染。細菌引起的腸胃炎,常在夏天發生,因為更適合細菌大量繁殖,常見的細菌有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桿菌等。患者一般都是因為進食了受細菌污染的食物,會先出現腹瀉,嚴重者或會瀉血水,排便次數每日可達20次,而且潛伏期較長,一般會待89小時,甚至24小時後才會出現。如果情況嚴重,可能會出現腹痛、高燒、抽搐、嘔吐物和糞便中帶有少量血,甚至會因脫水而休克、導致腎臟衰竭而危及生命。而病毒性腸胃炎較容易有發燒、全身不適。

而在天氣較涼的季節,特別容易出現病毒性腸胃炎,例如諾夭克病毒和輪狀病毒感染導致腸胃(包括小腸及大腸)發炎,它們的傳染力很強,特別容易在安老院和學校等人口密集的地方發生。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因為患者的糞便中亦有病菌,吸入患者的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等,都可能受到感染。徵狀通常在染病後12天出現。視乎病毒類別,病徵可持續110天。

要有效預防,應時刻保持良好個人、食物及環境衛生,當中保持雙手清潔尤其重要。同時,家長應該經常提醒並協助孩子保持良好衛生習慣。處理食物前、進食前、如廁後和換尿片後都要用梘液徹底清潔雙手。食物要徹底煮熟,尤其是貝殼類海產。此外,要時刻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如廁時要注重衛生,將廁板蓋上才冲廁,以免散播病菌。

如果出現進一步病徹,如大便持續有血、持續原因不明之腹痛及慢性腹瀉,就要立即求醫,進行進一步檢測了。

資料來源:

https://bit.ly/3t4kpXn

https://bit.ly/2KYGmG9

https://bit.ly/3t8OZ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