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最大元兇:不良飲食習慣

大腸癌最大元兇:不良飲食習慣

撰文:外科專科葉盛輝醫生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成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前者佔整體5至10%,若家族中較多人患腸病,如慢性腸炎、瘜肉,以至是腸癌,便有機會誘發癌症;後天因素則佔九成以上,多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如常吃煎炸、油膩、罐頭或燒烤食物。

 

大便習慣改變 可能是大腸癌徴兆

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很可能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故現時政府力推50歲或以上人士的大腸癌篩查。

隨著病情發展,部分患者會開始出現症狀,腫瘤在右腹附近者,症狀一般較少,如貧血、腹瀉等;若靠近左腹,大便習慣可能會有改變,如次數驟升驟降、大便帶血或黏液等。

 

第一期治療 存活率高達九成八

若處於癌前病變的瘜肉階段,患者只需接受手術切除,瘜肉較大或一期的患者,也會進行手術。一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高達98%,若延至2至3期,患者在接受手術之餘,亦可能須使用化療或電療,以徹底剷除癌細胞,部分人更須採用造口袋幫助排便。 當癌症已擴散至其他部位(第4期),5年存活率便僅得10%,只可進行化療或保守治療,可見及早治療的重要性。
 

50歲以上宜定期檢查大腸

現時,全球均建議 50歲或以上人士定期進行大腸癌檢查,故有症狀、家族遺傳、飲食習慣不良者,宜自行於50 歲前,每隔1至3年進行檢查。健康人士則應每5年檢查1次,惟若發現瘜肉數量達10至20顆以上,便須改為隔1至3年。

 

大腸鏡檢查準確度達98%

大腸癌檢查主要分為兩部分──隱血測試與腸鏡。隱血測試會檢查三個不同時段的大便,只要其一呈陽性反應,就須做大腸鏡檢查,惟因屬入侵性檢查,患者或需進行麻醉。檢查的準確度達98%,穿腸風險僅少於0.1%,且花費不多,相當值得進行。自知屬高危人士者,最好先戒除不良的習慣,並徵詢醫生的意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