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視腹脹、腹痛、肚瀉或便秘為普通腸胃問題,症狀過後便置之不理。其實,若持續有以上腸胃不適情況,可能患上「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腸胃肝臟科醫生羅兆棠指出,雖然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與一般的腸胃病類似,但頻密的不適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影響,患者因此患上「焦慮症」比一般人高出5.8倍,所以即使病症不會危及性命,亦不應該輕視。
根據最新發表的「羅馬四標準」(Rome IV Criteria),腸易激綜合症的診斷標準為三個月內平均每周一天或以上出現肚痛的情況;而肚痛伴隨著排便發生,排便次數的變化或大便形態的改變。現時,估計全港患者約佔人口6.6%,以50歲以下人士較多,男女比例為1:1.3。
▲腸易激綜合症症狀影響患者情緒,令患者患上焦慮症的機會率比一般人高出5.8倍。
長期不適增患焦慮症風險
羅兆棠醫生表示,腸易激綜合症是一種功能性腸胃病,主要因為腸道蠕動功能失調而引起,可分為肚瀉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三大類型,至於成因則尚待研究。「雖然未有明確成因,但醫學界相信除了生理因素,心理亦是其中一個主要成因,例如有部分患者每當遇上考試、重要會議或心情緊張時,就會出現突如其來的腹痛或肚瀉情況。」此外,有調查顯示,超過15%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可能患上「焦慮症」,比一般人高出5.8倍。腸胃症狀影響患者情緒,而焦慮又會加劇腸胃不適症狀,所以若延誤診治,有機會出現惡性循環,加重病情。對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都會帶來負面影響,患者絕對不能忽視。
▲大麥、豆類製品等高FODMAPs食物進入腸道後會產生大量氣體,使患者不適,患者應避免進食。
改變飲食習慣紓緩敏感症狀
「治療方法一般會先從飲食習慣著手,由於患者腸道較為敏感,採用低發酵性碳水化合物飲食方法(Low FODMAPs Diet)有助改善病情。因為低聚醣、二糖、單醣及多元醇等高 FODMAPs食物進入腸道後,會發酵並產生大量氣體,使患者出現腹脹絞痛等問題。另外,減少進食豆類、瓜類、麥片等纖維食物,對於改善病情都有一定幫助。」羅兆棠醫生續說,「醫生亦會因應病情處方藥物,肚瀉型的病人處方止瀉藥,相反,瀉藥則處方給便秘型的病人。至於腹痛病人,通常由胃腸痙攣引起,具有解痙作用的藥物,如奧替溴銨,有紓緩痙攣的作用,患者可按情況定時服用或按需要服用。」最後,羅兆棠醫生補充,由於腸易激綜合症沒有特定的檢查或測試,其症徵狀與腸炎、腸癌等疾病十分相似,所以醫生必需排除其他腸胃病症後才開始為腸易激綜合症製定治療方案。
(資料由腸胃肝臟科醫生羅兆棠提供)
資料來源:https://bit.ly/2HhpNBM